《国际药学研究杂志》
导读
前方高能预警,从本篇开始小编开启干货连续放映模式,各位看官请接招。本期小编带来的是我国现行化学药品、生物制品注册技术要求与ICH Q系列指导原则系统对比研究情况。知己知彼,方能百战百胜。明确我们存在的差异,为进一步分析ICH指南中国化的重点和难点、逐步消除我国药品注册技术要求与国际之间的差异,最终为引入、采纳ICH指导原则做出参考。
纳入比对的ICH Q系列指导原则包括ICH已正式发布的Q1至Q11指导原则,我国对应指导原则来源包括:
(1)CFDA发布的指导原则、技术文件;
(2)《中国药典》2015年版收载的指导原则;
(3)CFDA各相关直属单位发布的技术文件等。
ICH Q1、Q7指导原则与我国指导原则的比对
根据ICH“协会章程”第11款,ICH期望申请成为其监管成员的监管机构已经按照适当的程序规则实施ICH Q1、ICH Q7和ICH E6指导原则。
ICH Q1指导原则
ICH Q1是关于新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系列指导原则,目前处于有效状态的包括:
(1)Q1A(R2)新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研究
(2)Q1B 新原料药和制剂的光稳定性研究
(3)Q1C 新剂型的稳定性研究
(4)Q1D 新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研究的括弧和矩阵设计法
(5)Q1E 稳定性数据的评价
(6)Q1F 气候带III和IV注册申请的稳定性数据包(已撤回)
我国现行有关化学药品稳定性研究的指导原则为:
(1)CFDA发布的《化学药物(原料药和制剂)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(修订)》
(2)《中国药典》2015年版收载的“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”
CFDA于2015年发布的“化学药物(原料药和制剂)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(修订)”系参照ICH Q1A(R2)和Q1B起草,核心原则和主要技术要求与ICH的这两个指导原则基本一致,仅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差异;另外,我国指导原则的适用范围更广,包括新原料药、新制剂以及仿制原料药、仿制制剂的上市申请,而ICH指导原则仅针对新原料药、新制剂的上市申请。《中国药典》2015年版四部收载的“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”也是针对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,但适用范围不明确,涵盖内容、核心原则和技术要求与CFDA发布的“化学药物(原料药和制剂)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(修订)”、ICH Q1系列指导原则相比存在较大差异。
将我国正在执行的“化学药物(原料药和制剂)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(修订)”转换为ICH Q1A(R2)和Q1B指导原则,在技术方面并无障碍,主要问题是:
(1)由于中国药典收载的指导原则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,应考虑中止使用药典收载的“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”;
(2)尽管CFDA在2015年发布的稳定性指导原则中已参考ICH Q1A(R2)引入了原料药的“复检期”概念,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原料药仍采用的是“有效期”概念,原料药的“复检期”难以落实。
ICH Q1C、Q1D和Q1E指导原则在国内尚无对应指导原则,但是这些指导原则在国内实施也无技术和法规方面的障碍。
ICH Q7指导原则
ICH Q7“活性药用成分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”是专门针对原料药(API)GMP要求的技术指导原则。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原料药GMP的技术指导原则,但在通用的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(2010年修订)》及其附录中涵盖了原料药GMP的要求。
我国GMP和ICH Q7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,不存在原则性的差别,都是以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体系,着眼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生产过程中污染、交叉污染以及混淆、差错等风险。然而,在法律地位和详尽程度方面存在差异:法律层面,目前我国GMP是以“局令”(2010年修订版以卫生部“部令”)方式发布,具有法规强制性;内容方面,我国GMP针对所有药品,即使有附录2关于原料药的具体规定,但是对原料药的描述也相对简单。ICH Q7则是建议性的指南,不具有强制性,且专门针对原料药,在原料药GMP要求上阐述的更为具体和详细。
尽管我国GMP与ICH Q7相比,对原料药的要求存在一些技术细节上的差异,但就技术层面而言,这些差异并不影响ICH Q7指导原则在我国的实施,主要问题是要妥善处理我国GMP规范与ICH Q7之间的关系。